>>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从云端到田埂:空乘武娟跨界“起飞”
2025-11-14 08:35:00   
2025-11-14 08:35:00    来源:宁夏日报

 武娟和同事一起拍视频。

 武娟展示自己为拍卖农特产品而购置的旗袍。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莅临拍卖行,我是拍卖师Benny,今天是宁夏永宁分会场,拍品是‘国字号’产品‘永宁山药’,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这是一场在田埂上举行的双语助农拍卖直播活动,拍卖师Benny甜美自然的笑容,加上中英文的无缝切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这场直播活动的幕后总导演是34岁的武娟,一位从永宁县闽宁镇走出去又返回家乡的移民二代。她曾是航空公司的精英空乘,如今,她把客机上的广播腔“搬”到贺兰山下,把国际拍卖行的仪式感“嫁接”到直播中,只为让世界听见中国土地的心跳。

  网友说她像《山海情》里的水花,她笑称:“水花是拖着板车闯戈壁,我是拖着Wi-Fi闯世界。”

  告别蓝天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1998年,年仅7岁的武娟随父母从西吉县震湖乡的土坯房里迁至永宁县闽宁镇武河村。

  武娟的舅舅是《山海情》中水旺的人物原型,而武娟身上则流淌着剧中水花的坚韧。

  初到闽宁镇,一家六口挤在邻居家的小屋里。父母天不亮就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打零工,武娟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每天往返几里地去上学。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贫瘠的土壤中顽强生长。从闽宁中学到宁夏育才学校,武娟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成为家中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四年,武娟苦练口语,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4年,武娟站在人生抉择的路口——是回到家乡成为选调生,还是加入厦门航空成为国际航线的精英空乘人员?

  “我舅妈是福建人,这让我对厦门多了一份亲切。”最终,武娟选择振翅高飞,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岗前培训异常艰苦:在酒店端盘子练服务意识,背厚厚的乘务员手册到深夜,首次飞行晕吐不止,却需强记应急处理流程……当第一次穿着制服站在客舱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旅客播报时,旅客惊讶地问“这是真人播报吗?”那一刻,武娟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起飞”。

  她忙碌地穿梭于国内外航线,逢春节、“五一”、国庆等假期,她都是在飞机上度过,与远在宁夏的家人和男友聚少离多。

  “娟娟,又要飞了吧?”2015年春节,航班即将起飞时,武娟接到妈妈的电话,母亲哽咽的“一路平安”让她泪如雨下。“小时候总盼着长大高飞,长大后才发现, 家人是最大的牵挂。”夜深人静,她辗转反侧,心中的天平慢慢倾斜。

  2015年底,武娟毅然告别蓝天,辞去空乘工作回到家乡。

  “这次落地不是结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望着机场的跑道,她告诉自己。

  跨界转型成为金牌讲解员

  返乡后,武娟需要重新择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银川韩美林艺术馆正在招聘讲解员。凭借英语专业背景和空乘礼仪的优势,她成功应聘成为艺术馆的文化工作者。

  “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武娟除了参加馆内培训,还系统学习绘画、书法、设计等。

  “要想向别人讲清楚,自己必须先吃透。”武娟说,面对专业游客需精准阐述,面对普通观众则要通俗易懂,中间需要精准把握专业与通俗的讲解分寸。

  2016年,韩美林作品巡展至意大利威尼斯。武娟走出国门,用英语向世界推介中国艺术。每当介绍贺兰山岩画系列作品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同年,她代表艺术馆参加宁夏导游讲解大赛,一举夺得银川市的冠军,荣膺“宁夏十大金牌讲解员”与“银川市旅游形象代言人”。

  其间,她还受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对外推介宁夏旅游资源。

  事业稳步上升之际,她组建家庭,迎来儿子的诞生,人生似乎步入小满。

  然而,命运却猝然设下关卡。“儿子两岁半时被确诊为孤独症,那一刻我感觉天塌了下来。”看到诊断结果,武娟在医院的走廊里哭了很久。

  为了照顾孩子,她毅然放弃事业回归家庭。

  生活变成两点一线:每天清晨7点半,开车穿越大半个城市,从西夏区到兴庆区的康复机构陪孩子做治疗;晚上6点回家安顿好孩子后,她开始线上兼职代课。

  康复过程中,孩子听不懂指令,她就手把手地教他涂色、拼图;孩子情绪不稳定,她就抱着他唱儿歌、讲故事……

  在艰难康复的4年里,她挤出时间考取家庭教育启蒙指导师与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不能工作,但学习不能停止。”武娟的坚韧从未被生活磨平。

  试水双语助农再度“起飞”

  在家人的共同呵护和努力下,7岁的孩子,今年已经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看着孩子的背影,武娟自问:“除了妈妈,我还能成为谁?”

  恰逢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闽宁镇,她与时任副镇长杨青相遇。“你是从闽宁镇走出去的大学生,能不能为家乡的农产品代言?”杨青的一句话让武娟眼前一亮。

  她想起喜爱的香港拍卖师陈良玲,决定以中英双语拍卖形式推广家乡特产:“中文让好货走全国,英文把世界引进来。”

  想到就做。她以推荐闽宁镇园艺村的滩羊为起点,身兼编导、拍摄、剪辑等数职,全部独自完成。

  今年4月18日,“永宁三农之滩羊”视频诞生:武娟身着一袭闪亮旗袍,脚踩高跟鞋,在强烈的场景反差中,以中英双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产品拍卖。

  这条视频通过“永宁农业农村”视频号发布后,反响热烈,收获大量点赞与鼓励,让勇于尝试的武娟信心大增。

  此后,她每周推出一条视频,主题从滩羊、鸡蛋、葡萄酒到白玉萝卜、香芹、糯玉米、番茄等。共发布23条,累计播放量达360万,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50万。外地客商循视频而来下订单,外国友人留言咨询,想把宁夏的农产品引进自己的国家。

  在数字时代,她以独特的方式,将永宁特色农产品“链”向全国乃至世界。

  拍摄之路充满艰辛:36℃高温下拍摄闽宁鸡蛋,脸颊晒得通红;暴雨中穿着高跟鞋在田里连续拍摄糯玉米3小时……“脚踩泥土,心里就踏实,我什么都不怕。”武娟笑言。

  如今的武娟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宁夏双语助农推荐官”。她不仅拍视频推广农产品,还帮农户设计包装、撰写英文介绍,甚至义务为村里的年轻人培训英语和直播技巧。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想带动更多人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出份力。”她说。

  站在闽宁镇的葡萄园里,看着远处的贺兰山,武娟常常想起小时候家人在戈壁上种庄稼的场景。“长辈们说,只要肯努力,戈壁也能变绿洲。现在我信了,肯付出,家乡的好东西也能走向世界。”

  从第一次“起飞”看世界,到第二次“起飞”为家乡,在时代的浪潮中,武娟用坚韧和热爱书写着属于当代移民二代的“山海情”续章。那田埂上优雅的旗袍身影与流利的双语播报,让世界听见了贺兰山下泥土的脉动,也见证了一个人如何将个人命运之线,一针针绣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璞 张艳丽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